夏日时节农事忙。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进绥阳县黄杨镇这片高山,曾经闲置的土地都已变身成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如一条条游龙在夏日光影中飞舞,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里弯腰插秧,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曳、生机盎然,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农忙画卷。
(资料图)
黄杨镇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全镇基本都是坡耕地,“小、短、陡、弯、碎”的耕地条件严重制约农业生产。今年,绥阳县积极推进“旱改水”项目,不仅盘活了水土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把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推进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黄杨镇群裕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吴永建介绍道,“我们群裕社区是黄杨镇旱改水工作的主战场,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动镇人大代表同党员干部职工一起组成工作队伍,通过召开群众会、入户做思想工作、动员群众种植水稻,整个工作开展非常顺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旱改水”项目的顺利完成,农田地块实现了“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零变整和互联互通”,不仅有效解决了山区播种管理“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还有效提升了耕地的利用率,助力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良田建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旱改水工程的实施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群裕社区已完成提灌站建设5个,水池建设6个,水沟挖掘1200余米,生产便道新铺1000余米,成功打造了“田成片、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良田,完成了从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巨大蜕变。
“黄杨镇‘旱改水’项目共计面积520亩,涉及群裕社区、金子村。为保障工作开展,我镇有效组织3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分布到各个点位开展工作,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全镇已完成水稻栽种面积90%。”黄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祝元春说。
据了解,“旱改水”项目的实施仅是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前篇”,与传统农业不同,黄杨镇还将因地制宜,结合耕地实际,以“稻+”共生为核心,积极打造以农业为主,多产业、多形式并存的生态农业,持续扩大项目辐射带动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祝元春表示,“下一步,我镇将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面带动‘稻+鸭’种养殖生态经济发展,在实现农田增效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
黄杨镇旱改水项目的实施,是绥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绥阳大力推进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良田建设。今年,全县共实施“旱改水”项目5500余亩,将低洼旱地、低产旱田、不平整旱地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优质水田,在优化了生产布局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真正让“良田”回归“粮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唐郑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吴一凡
三审 闵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