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断的变化,近年来,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实践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必备的基础能力,在新时代,提高高校的教学成效,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与内容。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研究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有效性、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资料图】
实践育人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技能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实践育人体系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教育也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实践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如生活技能、生存技能、生产技能以及行为规范等。同时,实践育人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不但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受益者。通过参加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实践育人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高校在构建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明确实践育人的目的,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树立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观,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育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树立诚信、公平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实践育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在高校教育中的占比逐渐提高,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实际需求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力补充,能够更好的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通过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途径,在实践中加强对家国理念的认知,提高对家国以及民族的感情,如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对于家国情感以及爱国精神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意识,推进实践育人体系的发展,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基础。大学生要明确自身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定位,积极的承担个体所需要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要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新时代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实践育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现实的环境来体验与检验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贯穿至整个实践过程。
现阶段,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单单是指单一的学科,而是要以多学科、多角度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现阶段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并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通过高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实践能力需要大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也可以说,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另外,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会随着实践的增加而逐渐使自身的实践能力保持平稳的状态并不断的发展。由此可见,实践育人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值知识积累、三观塑造、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大学生在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包括道德品行、思想观念、政治信仰以及道德情操等在内的品质。作为非法律约束因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希望与未来,不但要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与生活中,这是我国高校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前景与底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鲜明,追求思想与行为的独立自主,善于表达自身的情感,为了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技能,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既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不同需求,又能够让大学生在长久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唤醒大学生的内在道德情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高校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完善与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能,建立完善的沟通协作机制,提高协作效率,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管理、指导与监督。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相对较多,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各个系别,这样的教学管理结构为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校要落实各个教学管理组织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任务,提高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为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提供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如高校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做好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实施工作,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结果,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在制度上保证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科学、合理、规范,保证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长久发展。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重点内容。高校要积极的对教学资源条块化、分散化的现状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对实践育人全要素的整合优化,科学合理的进行分配,在保证实践育人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同时,满足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支持,以此更好的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与价值,实现实践育人合力。在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同时,高校要完善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基础,健全全要素的协调分配机制,按照不同部门的职责划分,实际教学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通过高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不同的职能部门,为实践育人体系提供充足的资源的同时,积极地加强与社区、企业、学校等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渠道。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实现对实践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育人资源的效率与效果,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高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使实践活动充满魅力与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实践育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第一课堂的实践知识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指导教育,让学生对实践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学习实践知识的意义,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与动力,并掌握社会实践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积极的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教学,吸取其他高校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如东北大学在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第一课堂的理论授课为8个学时,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课时为32学时,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32学时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善,有效的满足了学生成长所需。
完善的保障制度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保持长效机制的基础。在开展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体系保障制度的建立。高校要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保障制度,为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指导与监管,并将其深入至高校、学院、学生组织、实践团队等各个环节与流程。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保障制度反馈结果的应用,对于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优化改进。另外,高校还应当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培养与考核,积极的组织各类实践能力培训活动,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高校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而言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完善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作者:薄超,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
标签: